被引排行
中国坡面水蚀预报模型研究
江忠善 ,郑粉莉 ,武敏基于我国坡面水蚀预报模型研究成果,考虑浅沟侵蚀对坡面侵蚀产沙的重要影响,建立了我国坡面水蚀预报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降雨侵蚀力、坡度与坡长、浅沟侵蚀影响因子的算法和采用数值。指出今后应加强土壤可蚀性因子、覆盖—管理因子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研究与集成。利用自然坡面径流小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在有浅沟和无浅沟的坡面上,预报精度达88%以上。
坡面流阻力规律试验研究
姚文艺通过实验室人工降雨水槽试验,初步研究了坡面浅层均匀流及由降雨形成的浅层沿程变量流的流动阻力规律.根据试验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及对实测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坡面浅层水流与一般明渠流水力特性的差别,揭示了降雨、坡度和表面粗糙度对浅层流流动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伪层流"的概念,根据实测资料建立了不同流区的Darcy-Weisbach阻力参数f的定量关系式.研究成果可用于坡面流汇流计算及土壤侵蚀、产沙模拟等生产实践.
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的(一维)数学模型
韩其为,何明民目前对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研究还很不够,因此泥沙输移数学模型的关键,就在于泥沙运动的方程及一些关系式是否符合实际.按照这一考虑,作者及有关合作同志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从1972年起直接研究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的数学模型,到目前为止已发展成为经过大量实际资料检验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维模型. 本文阐述了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一维)数学模型的最基本的内容:包括水库淤积与河床变形的方程组、重要的补充计算及其公式、方程组的解法、需要的原始数据和可以输出的结果以及模型验证和投入生产的情况.
河流泥沙研究进展
王光谦;泥沙研究主要是认识水流中的泥沙运动规律、河床演变规律,进而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泥沙学科体系始建于20世纪,侧重河流泥沙研究。河流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包括:泥沙的沉降特性、泥沙的起动特性、悬移质运动规律、推移质运动规律、水流挟沙力、非平衡输沙、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异重流运动理论、波流作用下的泥沙运动理论等。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我国的泥沙科学发展迅速,主要进展包括: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高含沙水流的运动机理与理论,河流模拟的理论与技术,水库泥沙的对策与管理,河道演变规律的认识及治河工程技术等。本文对河流泥沙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坡面细沟发生临界条件研究
蔡强国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雨后野外细沟侵蚀调查资料、试验小区观测和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坡面细沟侵蚀的降雨径流侵蚀力与土壤抗蚀性因素;对细沟发生的水流侵蚀力临界条件和浅层洞穴诱发形成细沟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对细沟发生的坡度与土壤抗剪力临界条件作了初步分析。
坡长在坡面侵蚀产沙过程中的作用
蔡强国通过对陕西北部子洲径流站坡长分别为20m,40m,60m径流小区实际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出坡长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坡面侵蚀产沙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侵蚀机理.当径流小区坡面产流量相同时.20m坡长小区单位面积侵蚀率最大,随坡长增加,侵蚀率递减.当实测的降雨条件类似时,虽然累积径流量,侵蚀产沙量随坡长增加而增加,但一般在20~40m坡段,径流系数最大,单位面积侵蚀率最高.当坡长为60m左右时,水流含沙量基本趋于稳定.当最大30min雨强较小时,会出现“径流退化”现象.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基本特性研究
张志忠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的粒度、矿物、电荷与絮凝的基本特性,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以32微米作为粗颗粒泥沙与细颗粒泥沙划分的界限,以利推动我国细颗粒泥沙研究的深入.
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
耿晓东;郑粉莉;刘力;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产沙过程和侵蚀形态的演变与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大使径流量很快达到细沟发生的临界流量并加剧细沟形态的演变过程,产沙率由于细沟的产生和发展而急剧增加,并呈现跳跃性的波动。各降雨强度下,在5°~25°范围内,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0°时开始减小,在25°附近存在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降雨强度和坡度两个因子对侵蚀量的贡献率存在对比消长关系。降雨强度和坡度都较小时,坡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当降雨强度较大或者达到临界坡度以后,则降雨强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
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陈力,刘青泉,李家春本文采用运动波理论和两次改进后的Green Ampt入渗模型建立了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的动力学模型 ,并得到了实验资料的良好验证。运用该模型研究了简单坡面上降雨入渗产流的动力学规律 ,分析了雨强、土壤初始含水量、渗透系数、坡面阻力 ,以及坡长、坡度等因素对坡面产流过程的影响规律 ,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